“灵魂发问”2024全球汽车产业

首页    “灵魂发问”2024全球汽车产业

01

 

承压下行

 全球车市复苏态势放缓?

 

 

与遭遇“缺芯潮”的2021年、2022年相比,全球疫情的缓解,供应链的趋稳,使得2023年汽车行业从全球半导体短缺困境中逐渐复苏,汽车生产向常态化修复,推动着全球车市回暖。以中国市场为例,2023年1~11月,汽车累计销量为2693.8万辆,同比增长10.8%;全年销量有望突破3000万辆,同比增长11.7%。

 

类似的强劲增长也出现在美国、欧洲、日本、印度、巴西、俄罗斯等地,这些主要市场也基本实现了两位数或接近两位数的大幅增长。例如,全球汽车信息平台MarkLines的数据显示,2023年1~11月,美国新车累计销量为1415万辆,同比增长12.2%;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的数据显示,2023年1~11月,欧洲乘用车销量为1180万辆,同比增长15.6%;另外,根据日本汽车经销商协会(JADA)和日本全国轻型汽车协会联合会的统计,2023年1~11月,日本国内新车销量为441.6万辆,同比增长14.5%。

 

之所以2023年普遍出现高增长,除了市场复苏、此前积压的消费需求陆续得到释放外,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2022年同期基数相对较低。进入2024年,各主要市场的增速可能会大幅放缓。一方面,2023年同期基数已经回升;另一方面,俄乌冲突、巴以冲突等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使得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,经济放缓和通胀高企继续挤压消费者的钱包,2024年全球汽车行业总体增长将放缓。

 

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,2024年中国汽车总销量将达到3100万辆,同比增长3%。美国Cox Automotive汽车咨询机构预计,2024年美国新车销量将仅增长2%,至1560万辆。S&P Global Mobility咨询公司前不久也发布预测数据称,2023年全球轻型车销量预计接近8600万辆,同比增长8.9%;2024年将同比增长2.8%,达到8830万辆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02

 

“价格战”下

“油电同价”时代加速到来?

 

 

2023年,“油电同价”成为中国车市的一大流行词汇。过去,行业的“潜规则”是合资品牌定价高于自主品牌,新能源汽车定价高于燃油车。不过,进入2023年,特斯拉、东风雪铁龙分别在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领域发起“价格战”,之后车企基本上都被“卷”进来,合资品牌不再高高在上,竞争的加剧也使得新能源汽车售价不断下降。

 

受大环境影响,汽车行业的日子并不好过。传统燃油车面临增长困境,前两年飞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在进入2023年后增速也开始放缓。在这种情况下,车企希望通过打破以往的价格体系,以更有竞争力的价格争夺市场。

 

无论是自主、合资还是豪华品牌,如今都打出了“油电同价”这个概念。例如,沃尔沃针对XC40提出“油电双生、智享同价”;比亚迪在秦PLUS DM-i 2023冠军版上市时也提出“油电同价、颠覆燃油”;别克纯电中大型SUV E5降价后,与中型SUV昂科威S几乎持平;东风日产超混电驱奇骏的起售价,也与燃油版的价格趋同,甚至更低。“油电同价”这一概念愈发火热。

 

近期多家车企宣布促销,年终“价格战”已经打响。从车企的动作可以看出,以价换量还是普遍现象,“价格战”可能仍将是2024年车市的主旋律。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占率不断提升,无论是自主还是合资、外资品牌,都需要以同价位或低价位进一步叩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大门。在这种情况下,“油电同价”时代正加速到来,2024年“油电同价”策略将在更多车企落地,这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03

 

遭遇阻力

中国汽车出口更上一层楼?

 

 

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先优势,正在助推中国汽车出口快速增长。从2021年迈上200万辆的新台阶,到2022年突破300万辆,再到2023年有望达到500万辆,中国汽车出口“有点猛”。

 

目前,燃油车仍是中国汽车出口的主力军,但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拉动中国汽车出口高质量增长的核心引擎,而且改变了以往依赖亚洲、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被动局面,逐渐拓展到欧洲及北美发达国家和地区。随着蔚来、小鹏、比亚迪、上汽名爵、领克等国产品牌陆续出口欧洲,海外用户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关注度正持续升温。

 

不过,随之而来的,也有海外部分国家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警惕和打压,甚至波及在华生产并出口的外资品牌新能源汽车。例如,欧盟已经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;法国于2024年生效的补贴新政将中国产电动汽车基本上排除在外;土耳其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,近期还颁布新法令进一步限制中国产电动汽车;美国补贴政策更是将中国产电动汽车“拒之门外”。

 

当然,这种警惕和打压,本身就说明中国汽车产品竞争力在提升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,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将达到550万辆。在该协会举办的“2024中国汽车市场发展预测峰会”上,东风公司战略规划与科技发展部战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洛川表示,预计未来几年,中国汽车出口达到顶峰之后,会因为贸易摩擦而出现波动,这也会推动中国车企加速海外建厂。他还预计,到2030年,中国海外汽车销量保守可以达到1200万辆,其中出口600万辆,海外产量600万辆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04

 

“有进有出”

造车新势力洗牌加速?

 

 

近日,小米汽车热度颇高,2024年量产在即。与“蔚小理”这样的中国造车新势力前浪相比,小米算是后浪。小米汽车的入局,令本就竞争十分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又新增了一个“科技派玩家”,可能会给零跑、极氪、小鹏、深蓝、哪吒、智己等新势力品牌带来竞争压力。

 

目前,造车新势力的洗牌仍在继续,有人加入战场,也有人黯然出局。以中国市场为例,拜腾、奇点等一批新势力品牌已经退场,天际、威马、爱驰、自游家NIUTRON、雷丁等也面临困境,可能步其后尘。此外,大家所熟知的“蔚小理”差距也在拉大。在美国,Lordstown、Proterra倒下了,Rivian、尼古拉、菲斯科、Lucid、法拉第未来、Arrival等还在努力求生。有“越南特斯拉”之称的VinFast依靠“钞能力”开道,于2023年8月登陆美国纳斯达克,但其产品在美国饱受质疑。

 

为了活下去,中外造车新势力都在“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”。先看中国造车新势力,蔚来依靠中东资本战投获得“输血”;小鹏汽车挖来原长城汽车“二把手”王凤英,并通过发布新车、降价等举措,使得销量重回巅峰,还牵手大众集团;零跑汽车与Stellantis集团达成合作,双向奔赴。至于国外造车新势力,菲斯科、Lucid已将目光转向中国,希望开拓中国市场业务;Rivian计划2024年初在美动工建设第二座电动汽车工厂,交付量也在稳步增长,2023年第三季度交付了1.56万辆新车,高于华尔街预期。

 

此外,广汽埃安、极氪、深蓝、智己等脱胎于传统车企的新势力品牌同样备受关注,也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股重要力量。进入2024年,随着市场竞争及“价格战”加剧,预计还会有一批新势力品牌倒下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05

 

新零售火热

汽车渠道变革再进一步?

 

 

很长一段时间内,4S店模式是汽车流通领域的主流模式。而今,直营制、代理制、在线售车等,越来越多的新销售模式涌现,推动汽车渠道加速变革。其中,特斯拉异军突起后掀起的直营热潮,被众多造车新势力所效仿,几乎成为新能源汽车销售领域的标配。

 

直营的出现,也刺激着众多传统车企改革销售模式。在欧洲市场,大众、奥迪、宝马、梅赛德斯-奔驰、沃尔沃、Stellantis等传统车企正在尝试推行代理制。以宝马为例,从2024年起,MINI品牌将率先在意大利、波兰和瑞典采用代理制,随后,其余欧洲国家也将逐步跟进。2026年起,宝马品牌在欧洲的经销商也将过渡到代理销售模式。

 

一些车企还尝试线上售车。前不久,现代汽车与亚马逊达成合作协议,从2024年开始将在亚马逊网站上销售现代汽车。亚马逊预计到2024年年底,还会有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借助该公司渠道卖车。

 

不过,值得注意的是,车企对于销售模式的选择实际上在不断发生变化。出于贴近用户和成本压力考虑,部分车企坚持直营模式,但也有些厂商重投经销商的怀抱。例如,小鹏汽车关闭了一些经营不善的直营门店,并于2023年7月重新放开经销商的加盟授权,转向“直营+授权”双模式。蔚来在中国市场坚持直营模式,但其透露,旗下子品牌在欧洲的销售模式还在评估中,直销、代理或经销商模式都有可能。福特电马在以直营模式运营了两年之后,以败北收场,2023年8月从原有的直营模式转为传统的经销商模式。

可以想见,进入2024年,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,车企将因地制宜,不断探索真正适合自身的销售模式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06

 

先于全固态

 半固态电池开始批量上车?

 

 

凭借在能量密度、安全性能等方面的优势,固态电池被业内普遍视为下一代电池技术,成为全球相关企业竞相角逐的焦点。丰田、本田、日产等日本车企都在发力全固态电池,并将量产上车时间表设定在2028年前后。

 

与还处于研发阶段、商业化进程面临较多障碍的全固态电池相比,半固态电池被视为一种过渡性方案,2023年已经有企业开始小批量尝试应用,上游动力电池厂商研发不断提速。相比全固态电池,半固态电池的生产成本更低,而且可以利用现有的生产线进行改造升级。在中国市场,主要固态电池开发商如清陶能源、卫蓝新能源、赣锋锂业、国轩高科、孚能科技等均已实现半固态电池产业化。

 

从2024年开始,半固态电池有望开启规模化量产上车。根据多家车企的规划,2024年将有一批配装半固态电池的车型推向市场。其中,上汽集团与清陶能源合作的半固态电池已经完成装车实验。2024年上半年,配装半固态电池的智己品牌车型将率先实现规模化量产;2025年上半年起,智己、飞凡、荣威、名爵将推出多款相关量产车型。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前不久驾驶着装有150kWh电池包的ET7进行续航实测,而该电池包采用了半固态技术路线,有望在2024年4月量产,适配蔚来所有车型。

 

另外,长安汽车近日与赣锋锂业达成合作,双方将加快推进半固态电池研发合资项目及制造产业化项目。长安汽车的目标是从2025年开始逐步量产应用。广汽埃安则瞄准了全固态电池,计划2026年实现装车,旗下昊铂品牌车型将率先应用。

总的来说,2024年,半固态电池将不再停留在小规模示范阶段,而是有望真正批量上车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07

 

L3级自动驾驶

  迎小规模量产应用?

 

 

智能网联技术正在从测试示范走向商业化应用,L2级自动驾驶功能在新车上的搭载率不断攀升,尤其是中国车企围绕高速NOA和城市NOA掀起了“军备赛”。与此同时,不少车企及科技公司认清了现实,不再试图跳过L3级直奔全自动驾驶。

 

当前,L3级自动驾驶正在进入商业化应用。政策方面,2023年11月,中国发布《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》、《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(试行)》等文件,允许具备量产条件的L3、L4级智能网联汽车在限定区域内开展上路通行试点,并首次明确了事故责任判定。这为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汽车的准入和上路通行提供了政策通道,而在技术上,目前很多在售车型其实已经具备了L3级的能力。

 

在中国市场,相关测试牌照正在发放中。2023年12月,宝马集团、梅赛德斯-奔驰、智己汽车、长安汽车等车企,陆续官宣获得高速公路或高快速路的L3级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牌照。近日,比亚迪在社交媒介上宣布,该公司早在2023年7月就已拿到全国首张高快速路L3级测试牌照。政策放开,也让特斯拉FSD入华顺理成章。特斯拉近期对外确认,正在推进FSD在中国市场落地。

 

2024年,L3级自动驾驶有望迎来小规模量产应用。在国际市场,搭载L3级自动驾驶系统Drive Pilot的梅赛德斯-奔驰量产车型已经在德国和美国市场推出,并交付客户;宝马集团的Personal Pilot L3级自动驾驶系统也于2023年6月在德国获得认证和批准,搭载该功能的宝马车型即将于2024年春季在德国交付客户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08

 

AI大模型

推动智能座舱交互革命?

 

 

2023年,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大模型爆火,各大科技巨头也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大模型。车企也来“凑热闹”,要么自研,要么与科技公司合作,大模型上车成为汽车行业热潮。

 

在汽车领域,AI大模型的应用方向目前主要集中于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两个方面。其中,AI大模型正在重构智能座舱生态,包括交互、开发模式、架构、用户运营模式等。在AI大模型的加持下,系统拥有更出色的语言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,人车交互从“命令式”升级到“对话式”,交互自然度大幅提升。通过赋能语音交互,AI大模型有望将人机交互体验提升到一个新高度,而其带给智能座舱的改变,也更容易为用户所感知到,因此成了车企发力的重点。

 

以梅赛德斯-奔驰为例,2023年6月,其与微软达成合作协议,将ChatGPT整合进车辆的语音控制系统中。通过整合ChatGPT技术,其车载语音助手可以实现更多高级功能,提供更智能、更个性化的功能和体验,与车主的对话也会更自然、更流畅。另外,2023年10月,智己LS6上市,该车搭载“智己生成式大模型”,以加强智能语音对话功能;当月上市的还有极越01,该车融入了百度“文心一言”大模型能力,语音助手SIMO在与人交互时拥有逻辑推理、策略规划和内容生成等诸多能力,以接近人与人的“自然交流”实现整车几乎所有功能语音控制。2023年11月,大众集团旗下软件公司CARIAD牵手中国手机厂商vivo,双方将在人机交互融合、大模型等领域共同探索。

进入2024年,可以想见,AI大模型将在汽车领域得到更多应用,推动智能座舱交互进入新阶段。

 
 

 

 

文:张冬梅 编辑:万莹 版式:刘晓烨

本文转载自中国汽车报 
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hEpR4zAOaHDptB8og8uDPw